17 年多前,Amelia Chambers 加入慧咨的 eLearning 团队,负责培训用户如何使用公司的旗舰软件 CargoWise。在货代行业短暂工作后,Amelia 重新回到慧咨。用她的话来说,这就如同“回家”一般。

Amelia 是一位热心的心理健康倡导者和心理健康急救员。她坚信大家需要让有关心理健康的对话正常化,来积极应对污名化挑战。恰逢 9 月 8 日星期四的 R U OK? 日,我们与 Amelia 进行了深入交流,倾听她个人的心理健康历程,了解她增强心理健康的方法,以及探讨她为何坚信大家需要让有关心理健康的对话正常化,从而积极应对污名化挑战。

您能分享一下您在慧咨的职业历程吗?

我在新西兰奥克兰工作,曾两次入职慧咨,累计工作了大约 15 年。中间有两年时间,我重返货代和报关行业,然而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份工作,想回到我热爱的领域,也就是学习和发展领域。

我喜欢与人共事,传授新知识。在慧咨,我的主要工作是教大家使用公司软件,这与我的兴趣完美契合。我最初为客户提供现场产品培训,后来加入 e-Learning 团队,而最近刚调到慧咨学院团队。

我离职时,当时的经理对我说:“日后若您想回来,跟我们知会一声就行。”后来,我真就这么做了,那种回归的感觉,就如同回家一般亲切。我觉得,如果一家公司没有吸引人之处,大家不会像我一样待这么久,或者离开后又回来。慧咨就像一个大家庭,在这里,您能与优秀的人共事,有很棒的工作环境和机会,所以我自然而然就回来了,而且我觉得自己不会再离开了。

您热衷于提高大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,消除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污名化,为什么这对您来说很重要?

对于很多人来说,当您提到心理健康时,通常的反应是这是一个禁忌话题,我们不应该谈论。在我的家里,一直都有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,所以我一直清楚,每个人面对心理问题,应对办法都不一样。但我逐渐认识到,我们实际上确实需要谈论这个话题,勇敢面对那些艰难的对话。

在经历了和家人一起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过程,并走出困境后,我意识到我需要了解的还有很多。所以,我决定参加一门心理健康急救课程,这是您能学到的最好的急救课程之一。

这项培训可以帮助您识别他人身上的一些警示信号,还能让您学会如何进行基本的对话,以及如何与他人探讨棘手话题。和许多参与这门课程的人一样,我身边也曾有受心理健康问题困扰的人,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参加这个课程的原因。这是我在心理健康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,而且我发现每天都会运用到这些技能。

您能分享一下自己的心理健康历程吗?

我做事高效高能,生活中事务繁多,日程满满当当。总是忙个不停,不是在工作,就是在做志愿服务、担任无挡板篮球裁判,或者照顾家人。我有两个孩子,一个 18 岁,一个 26 岁,还需要照顾年迈的父母。所有这些事务纷至沓来、堆叠在一起,当时觉得都不算什么大事。

大约两年前,我在担任裁判的时候出了意外,导致严重脑震荡。有一段时间没法工作,甚至无法与人交谈,也不能开车。突然间,原本行事高效的我,竟连正常做事两分钟都无法做到了。实际上,那就是压垮我的最后一根稻草。所有的事都沉甸甸地压在我肩头,我再也没法承受了。

那段时间,整日以泪洗面,每天都如此。我费尽力气,却连起床都做不到,更别提出门了。因为我既没精力,注意力也无法集中。我没办法开车,也不能进行日常的健身活动,而那是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。我开始想,这还有什么意义?

有一天,我一觉醒来,意识到我成了那个受心理健康问题困扰的人。通过心理健康急救培训,我能够意识到自己状态不好,需要去看医生。于是紧急预约了医生,结果被诊断为临床抑郁症。

您采取了哪些方法来让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重回正轨呢?

我开始定期去看心理医生,这真的很有帮助。一开始是每周一次,然后变成每两周一次,现在则是根据需要,只要我觉得有必要就去看医生。我发现,最棒的一件事就是能向一个与自己素不相识,且不会把自己的事说出去的人倾诉自身困扰,这真的让人感觉无比轻松 。

我每天都需服用抗抑郁药物,我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可难为情。因为我清楚,一旦忘记服药,身体便会出现明显异样。如果骨折了,会打上石膏;如果头痛,会服用镇痛药。所以,抑郁了需要服药,这和上述情况没什么两样。

学会拒绝也对我帮助很大。像我这种老好人,做到这点很难。但我已经慢慢学会了不再强行包揽所有事务,有需要时也会寻求帮助。坐飞机的时候,乘务员会告诉您,要先给自己戴上氧气面罩,再去帮助别人,心理健康也是同样的道理。如果您自己都自顾不暇,就没办法帮助别人。

健身对我来说也非常重要,我很少超过两天不做运动。奥克兰植物园就在我家附近,所以在需要的时候,白天我可以去散步、跑步或者骑自行车。哪怕只是 20 分钟的散步,也会让我的心情有很大的改善。我每天还会使用 Calm 应用程序,里面的冥想练习对我帮助极大。

在慧咨,您是如何面对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?

刚开始患上抑郁症的时候,我很幸运,我和经理已经共事多年,所以我直接打电话告诉她:“我得跟您说件事,因为这可能会影响我的工作。” 她非常支持我,让我根据需要休息,可对工作或日程安排做出任何调整。 

最近我调到慧咨学院团队时,在换岗之前我其实还没告诉新经理我的情况。但我换了药物,这促使我把事情说出来,因为知道自己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。

我的几个关系好的同事知道我经历过一段艰难时期,但可能还有很多人完全不知道。我不介意别人知道我的经历,因为只有如此,才能让心理健康问题的讨论正常化。倘若我忍受些许不适,就能让其他人更自然地聊起这个话题,那我很乐意尽自己的一份力。

对您来说,分享自己的故事为什么很重要呢?

在澳大利亚,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患有心理健康疾病,而且涵盖范围很广。可能是焦虑症、抑郁症、创伤后应激障碍或其他疾病,在新西兰,这个比例也差不多,每六个人中就有一个。

也就是说,每个家庭里都可能有一个人感觉生活举步维艰。慧咨悉尼办公室拥有 500 多名员工,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人正在遭受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。

我很幸运,我的孩子们是让我心里踏时、促使我迈出寻求帮助这一步的重要原因。所以,我决定和其他人分享我的经历,因为这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情。

另外,我最小的孩子是跨性别者,目前正在转变为女性,这是我人生旅程中的另一个挑战。虽然有时候我会说错她的代词然后被纠正,但她知道我在努力,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。我的职责是确保她开心、自在,但随着这种转变,外界也出现了很多恶意,这是我生活中的一大担忧。不过,她现在很开心,这对我来说就是最重要的事。

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提高大家对心理健康的认识,并帮助消除对心理健康的污名化呢?

学会识别相关信号,并提出恰当的问题。在我最黑暗的日子里,孩子们察觉到我正经历困境。他们都会来问我是否还好,作为父母,我通常会说“我没事”,但显然他们知道我并不好。

我在培训中学到的一点是,要用不同的方式来问这个问题。比如,不要直接问“您还好吗?”而是可以问“我看得出您今天状态不太对,有什么我能帮忙的吗?” 或“今天您需要帮助吗?”  

我们需要每个人都与他人展开对话,敢于提出可能难以直面的问题,而且要不带任何评判。R U OK? Day 是一个很棒的组织,他们的网站上有很多资源,教您如何识别警示信号,以及如何接近那些您认为可能正处于困境中的人。

我真的认为我们应该每天都问问彼此是否还好,而不只是一年问一次。这可能是我最想向大家强调的一点,我们真的需要更经常性地进行这些对话,来消除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污名化,因为谈论这个问题并不会让您显得不堪。

我可能患有临床抑郁症,但这并不代表我很软弱。我还是原来的我。我仍然追求高效卓越。但我们也必须承认,如果您没有达到某些期望,其实也没关系。所以,我们需要使有关心理健康的对话正常化,打破偏见。


本文探讨的是心理健康问题。因此,与信得过的人聊聊,或者拨打求助热线,或许对您有所帮助。如果您在澳大利亚,可在 R U OK? 网站 获取支持人员的联系方式。如果您担心自己或他人的安全,请立即拨打零零零(000)寻求帮助。